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发布时间:2015-09-06      作者:夏丽娟       来源:办公室

深圳的教师是很幸福的,每个老师都有很多培训学习的机会。确实,来深圳工作的这两年,我也感同身受然而,让人感觉更幸福的事情,是学校每年寒暑假都会送给老师一个很厚重的礼物——一本教育教学类的专业书籍,让教师在享受带薪休假的同时读书充电,将因为工作繁忙而耽误的学习时间补回来,并以此来丰富我们的假期生活,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我虽不算一个爱读书的人,但买书是我的一大爱好。想想以前,看到自己喜欢的书而又囊中羞涩,常常是挑出一大摞,最后又忍痛割爱,买下少有的几本。每每想到这些,我真切地感到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视,对教师未来发展的高度关注。每年至少送我们两本教育专著,还要写读书心得,让书香从校园弥漫到每个教师家庭,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今年暑假,拜读的是全国著名校长李希贵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在中国,只要与教育占了一点边的人,没有不知道李希贵这个名字的。按理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与这位名震教坛的李校长的学校管理八竿子打不着,读不读他的著作并不重要。之所以选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是因为这几年各大新闻媒体,经常报道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震天动地,风生水起。报道称,2010年9月,北京十一学校全面实施走班上课,试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效对接。全校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学科学习。这场前无古人的改革全面铺开,带给学校的是形态的变化,那么,带给老师的是这样的挑战?学生又是怎样地走课的呢?没有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又是怎样组织教学的呢?学校是怎样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的呢?我带着这些疑惑,怀着一颗好奇而又虔诚的心,利用暑假空闲,走近李希贵,走近北京十一学校,感受他们独树一帜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分享他们因改革而带来的欢笑与泪滴。

《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一共有十辑,近八十篇教育叙事和随笔,记录的是北京十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心路历程。全书没有长篇大论,都是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学生的点滴变化。在每一篇言简意赅文段的字里行间,既能感悟到改革者艰难前行的脚步,又能洞见改革者的睿智和创意,还能体会到改革者的勇气与魄力。我觉得,这不是写出来的书,而是北京十一学校全体教师身体力行“做”出来的书。

全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教师的业绩在哪里”这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学校里经常会遇到两种不同的老师。一种是将全部心血和汗水都用在学生和教学上的“老黄牛式”的老师,他们不太在意个人的名利得失、不喜欢显山露水、不乐于出头露面,公开课不热衷,著书立说没兴趣,每到评先进、晋职称,尽管有很突出的教学业绩,也有很高的民意,但常常因为科研素养的“瘸腿”而丧失机会。还有一种老师则擅长兼顾各方,教学工作业绩尽管不很突出,但也说得过去,同时又特别注意研究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评先晋职的政策要求,论文撰写、课题研究“踩”的点又多又准,每到评先晋职,一旦汇总出分数,他们常常名列前茅甚至独占鳌头。长此以往,很是伤害那些埋头苦干者的积极性。”

在实行绩效考核的今天,如何评价老师的业绩?怎样的老师算是优秀的老师?这是每一位老师关心的问题,更是每一位领导头疼的问题。我校实行绩效考核方案以来,采取量化的形式衡量教师的工作绩效,把课时量,常规教学、考试成绩、公开课、参与课题、发表文章等项目都纳入考核范围,每学年都会根据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修稿和完善,但每次考核方案出台都有不尽人意之处,要不是课时量多的分数高,要么是那些经常做课题、做公开课的教师排在前面,而那些教学效果好、扎实做常规的教师业绩差,这种顾此失彼的方案很难让大多数老师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虽然我不是行政,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读了“教师的业绩在哪里”一文,我想我是找到了答案了。

首先,李校长在文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什么是教师的业绩问题。李校长这样写道:“很显然,一位教师的全部使命就是教书育人,他的业绩理应由他的学生来体现。只有学生的成长,包括德智体美的全部增值,才能称之为教师的业绩,舍此无他。而开设公开课、发表论文、著书立说当然也是十分看重的事情,因为这些可能会影响着一位教师的未来专业发展,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能算做今日之业绩,更不能将这些项目的得分与教师真正的业绩,也就是学生身上的成长简单地加在一起。
    毕竟,素养并不等于业绩。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错,但将素养与业绩简单相加,甚至混为一谈,则是管理工作的大忌。那样做不仅让一个组织弄不清真正的评价结果,就连评价对象也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到一个组织的健康发展。”

记得在去年年末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博文,其中有一句话:“教师的第一要务是上好课,教好自己所任的学科。”这句话似乎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印证。从教师职业的角度和社会的要求看,如果一名教师不能胜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其他工作做得再好,那也是本末倒置,也是不够称职的。反思不少学校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出现教师不满意的情形也是在所难免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分清哪些工作属于教师绩效,哪些工作应该纳入考核范围。如果我们能理性地将教师的工作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向北京十一学校学习,一定会制定出全面而客观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得到有效地激发,学校的和谐、持续、快速发展也就成为可能。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其次,北京十一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教师的业绩在哪里》一文中写道:“在我们学校,为了鼓励老师们既重业绩提高,又重自我素养提升,我们把二者分开衡量。一方面,我们十分重视每一位老师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学生德智体美的学分纳入对所有教师的评价,以此引导师生重视全面发展,重视业绩。另一方面,又将老师们在学术领域获得的进步以学术素养积分的办法予以汇总,定期为达到一定分数的老师颁发金银铜不同的奖项,不断激励其成长进步。这样一来,业绩、素养不仅学校分得明白,就连老师自己也一清二楚,不至于迷失了自己,也自然会在各自的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诚然,学校是在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比如,在假期给老师送书,对教师的读书笔记进行评比,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激励教师发表文章,还采用奖教奖学的方式肯定教师的业绩。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力度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强化,以更有效的方式激励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到专业成的行列中来,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奠基,也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同时,在教师实际工作中,学校可尽量多给教师自主学习的时间,能静下心来进行深层次阅读,能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研讨教法,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与能力。这样,不仅教师自己获得了长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大幅度提高。

《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是李校长治校经验之谈,更是北京十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写照,内容丰富,视野广阔,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鲜活的案例,真实而具体;每一个话题都触及到教育、教学、教师的本质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是那样的新颖、独到,给读者带来的是极大的震撼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