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来看你——赴台教育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4-12-04      作者:尹丹       来源:罗湖基层委员会

李宗盛在歌曲《漂洋过海来看你》曾写下:

为你

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看你
为了这次相聚
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
言语从来没能将我的情意表达千万分之一
为了这个遗憾
我在夜里想了又想不肯睡去
记忆它总是慢慢的累积
在我心中无法抹去
……

而今,台湾,我得以漂洋过海来看你了,可以近距离细细端详你的教育。

 

踏上宝岛台湾,面对众多教育界的同行和生气勃勃的校园,忽然觉得,历经人世风雨沧桑,中华教育之风仍是一脉相承;时隔半个世纪之遥,乡土风俗人情还是那样亲近。

在台湾期间,我们参与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讲座、跟岗学习和参访标杆学校。我们先后听了7个讲座,参访了3所“标杆学校”,到了3间国民小学进行跟岗学习,对台湾小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了解。虽来去匆匆,所见所闻难免肤浅,但毕竟是同种文化的熏陶,相同语言的交流,感觉的确开阔了视野,对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校的文化风景、校长的教育智慧、教师的礼仪学养、学校充溢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对大陆教育同仁的真诚友情,都令我们生出一份欣喜和感动。每天我都用眼睛去打量着,用耳朵去倾听着,用头脑去思考着,用心去感受着……

    

一、看优质的教育理念——许学生一个优质学习的愿景

推动优质教育,已是当前世界各地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台北市政府积极推行的教育政策。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台湾前教育部部长吴清基,给我们介绍了“优质学校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优质教育的推动是台北市政府指导下循序渐进的:2003年开始推动精致教育;2004年推动了优质学校教育指标、订定精致教育——优质学校经营手册;2005年推动教育质量年,提出教育质量十大愿景,十大自我要求。2006年推动优质学校评选;2007年推动教育专业年——专业是精致和卓越的保证。

     优质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全面改善。它重视教学环境,从软件方面来说,要求学校提供关怀,包容的环境;学生接受关怀、启迪与教导;教师要接受学生的个别差异,多鼓励学生追求自我的成长。从硬件方面来说,需要提供一个完善而充足的教育设施与教学设备;校内环境建筑、设施,保持干净清洁、适度美化。特别是提出了加强潜在课程,即关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更关注孩子潜能的发挥。应该说,我们平素更多的关注的是显性课程的落实,而优质教育是一种以精致教育理念为核心,潜在课程为半径,画出人性化教育同心圆,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生命教育、终身教育。它关注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需求,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人性的关怀。

一个教育政策、策略的推行,政府应该是幕后积极有力的推手,并且要采用清晰的工作思路,循序渐进的步骤,才能保证政策的积极有效的推行。做任何事情,抱着急功近利的功利性思想是做不好的,更何况做教育。那种“多快好省”的思想是绝对做不成优质教育的。

但是,学校教育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也不只是校长的工作,它的实施是需要整个教育团队的共同努力,并且不断追求和努力。优质学校教育的做法是要校长多一分学校经营的用心,老师多一分教学的创意,学校行政积极营造优质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追求美好的教育质量。而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所产生积极效益也是可想而知的,它能得到家长、学生的认同与肯定,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看务实的行动研究——许教师一个持续发展的可能

提到做研究,许多一线教师都会认为那是高不可攀的,是专家、学者的专利,与我没有关系;更有不少优秀的教师也都认为我做过了做好了就可以了,何苦还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回头研究。于是乎,教师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做的层面,缺乏了必要的思考,更谈不上主动地研究。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鉴研究所王保进教授介绍了“行动研究实务”,分析了教师行动研究能力的必要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介绍了进行行动研究的把握要项,研究类型,优良行动研究的特征,并就研究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指导。大量的实例让大家明白,行动研究是基于教育教学实际,又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它可以是源于教师对工作的不满、困惑,也可能是教师的关注、兴致、想法所在,而且结合实际的工作,指向于问题的解决。最关键是它改变了教师从前机械重复的简单工作模式,开始有了主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是在研究,还是在学习,更是自己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王教授介绍了一位二十多年来每天用十多分钟记录工作点滴的老教师,他所做的行动研究令人钦佩!其实,他的工作简单,只需要记录一天里最重要的一件事,描述自己的处理方式,思考再有机会面对这件事情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给自己的冲击是什么?但是,每天面对繁杂的工作,却还能依旧保持对教育的激情,这又是何等的了不起!行动研究的呈现类型可以是论文、创新教学计划与成果、创意教学经验分享、教具制作,但不论哪种形式都需要教师主动地参与、持久地关注,精心地收集、专业地分析、总结。

复杂的工作简单地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工作重复的做,你就是行家。简单的工作,快乐地做,你就是赢家。我们面对的是满脸稚气的孩子,是活生生的精灵,我们从事的是简单而又复杂的工作,想成为专家、行家、赢家,就像那位台北的老教师一样,对我们从事的工作保持一份热情、激情。在我们追求教育职业幸福的路上,“幸福不是一种结果,也没有固定的形态,而是看待事情的角度”。

 

三、看快乐的学习共同体——许教育发展一个更大的合力

近年来内地在教育科研方面也很重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只是由于更多时候是以一种行政命令的形式组建的团队,教师的内在欲望和热情没有被唤醒,这种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这种共同体形同捆绑夫妻,教师没有认同感,在团队中也就没有归属感,实际操作也就流于形式。

及至我们走进教室,看到了近年来台湾教师在专业素养提升所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尝试,不由得从心底里赞叹:这里真的有一个个善于学习的团队。

台北市立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周永泰老师综合活动课,结合学校即将来临的百年校庆进行迎接校庆的年级团体操指导。虽然,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只有周老师一个人,但是我们却透过周老师的课看到了他背后一个个全心全情投入的教师,一个通力协作的团队:为了教孩子们排练好团体操,整个年级教师一起努力进行动作设计,费心对彩排制作录像,并进行角色扮演录制示范教学片、思考年级整体安排……对于年级的每一个教师而言大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私下了解,周老师工作八年了,任班级导师(相当于我们的班主任),并任教数学、国文、综合课,周课时15节。在我们看来一个人跨三个学科,仅仅是备课都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可是,周老师却轻描淡写地回答:不累!再与他交流,我们探访到了这背后的秘密——下午四点多学生放学后,年级的任教老师会自发聚在办公室,(其实,上课时间导师们更多是呆在教室,与班级学生在一起的。)大家会一起备课、交流,资深教师会做分享,也有上一届任课教师的资源共享。

台北市国语实验国民小学国语课课堂许淑贞老师执教《女娲造人》,三十个学生,一个人执教,可是,随班进行观察的同年级的教师却还有三位,她们不言不语,只是一刻不停地用目光关注的学生言行举止,并不时做着记录,以便课后进行交流研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真正成为了每个教师的工作必需,也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再正常不过了的工作方式。

座谈中了解学校于2012年度推动学习共同体计划,启动校园学习共同体,提升学习品质。学习共同体有三环,一环是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一环是教师的学习共同体,一环是家长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室中,教师会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同学习,学生透过相互学习、聆听与对话,产生跃进的学习,提升学习的成效。教师与同年级、领域的老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定期针对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进行研讨与相互观摩,以促进学生学得更好为目标。家长也形成学习共同体,时时共同关心学生学习情形,并探讨如何协助教师,增进学生学习的效果。虽然说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源自于日本,但是台湾教师没有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在学习地同时既保持以学生为本的观点,又有机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实际,学校的实际。

对照台湾的做法,反思我们在工作上的不足。学习共同体这一名词并不陌生,我们也将此做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为什么构建学习共同体?如果仅停留在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为目标,那样的话,颇有只看墙角四角的天空之意。无论教师、家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及学习提升,其目标都应该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目标的不同,引发的行为也就不同。我们只想着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只满足教师个人的需求。而台湾落实到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个人的利益是摆在后位的,更有家长的学习共同体的加入,使得形成一个多元立体,而且相互促进的学习力。

 

四、看坚实的文化传承——许传统文化一个未来

台湾的基础教育,遵循“有教无类”的古训,普及率相当高。所到学校都能看到孔子的圣像和他的语录。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宗旨。与大陆相比,台湾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弘扬中华传统,强化行为熏陶,在理念上更注重古今中外结合,兼容东西方文明。“传承文明,凸现人文”,民族文化的弘扬渗透于台湾社会的每个细胞中。“至诚”、“至真”、“至善”等大街小巷路名的诉说,万世师表“孔子”塑像在许多学校的静静伫立,“论语”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地的启迪无不彰显着中华优质传统文化的渗透。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大陆和台湾的教育都强调开放的重要性,并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但相比而言,台湾教育继承传统方面更为重视。台湾教育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都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成分较大,每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台中国立教育大学附属小学廖妍媚老师语言闽南语《扫帚和畚斗》,这是走进台湾听到的最特别的一节课,课堂学习中,看到孩子们或吟诵,或歌唱,或舞蹈,或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语言游戏……心中满是感动,一个小小的地方语种,在这片土地得到了特有的青睐。与教师沟通,进一步了解到,原本闽南语是台湾较为通用的语言,后来随着国语的推行,它渐渐被人忽视。而今,通过政府的大力推行,它已经列入课程纲要,走进校园。学校每周安排有一节课,不仅有专门的教材,还有配套使用的课件(含课文文本、歌曲、舞蹈等)。教材是依据民国九十八年台湾教育部短颁布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闽南语)”编辑而成。依据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及兴趣原则,采用单元组织方式,每册三个单元,配合其他七大领域课程统整。每个单元包含课文及练习,培养学生聆听、说话、标音、阅读、写作的能力。除了课堂学习,学校和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听歌子戏了解文化、鼓励与爷爷奶奶辈学习沟通自己族群的语言、社团进行语言学习、还会设立母语日……

    尊重地方语言,重拾地方文化,是台湾人对过去教育的一种检讨与补救,也是台湾文化的多元性的体现,令人尊敬!

而在台北市国语实验国民小学看到学生社团的表演,那种同宗同脉,骨肉亲情的感觉油然产生,民乐的悠扬、京韵大鼓的高亢、快板的流畅、相声的幽默、古诗吟诵的稚气,都让我感觉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的植根与传承。相对于内地教育对西方文化的推崇,而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更惊叹和钦佩台湾教育人的这样一份执着,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完好地保留了中国文化,也成功地让它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开出来绚丽的花朵。

 

为你

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看你
为了这次相聚
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
言语从来没能将我的情意表达千万分之一
为了这个遗憾
我在夜里想了又想不肯睡去
记忆它总是慢慢的累积
在我心中无法抹去
……

台湾,我漂洋过海来看过你了,我静静地看,我细细地思……

两岸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两岸的教育理念也有所区别。两岸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及教育改革各有特色,很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必要,加强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