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支教意义的思考——民进深圳市委基层委员会河源市龙川县支教汇报
发布时间:2014-08-26      作者:徐彦       来源:龙华基层委员会

 

2014年5月23日清晨,我们民进龙华基委会及专家组一行11人启程河源市龙川县回龙镇中学支教。

龙川县回龙镇地处本省粤东北丘陵地区,全镇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3.26万,人均可耕作面积不一亩,全镇以农业经济为主,镇级财政几乎没有任何收入,居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地贫人穷,是我省国家重点扶贫县中最贫困的镇之一。全镇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2400人。学校按村为单位分布在十五个行政村。其中小学十二间,在校小学生人数为1700人。中学一间,在校生人数为700多人。学前教育属起步阶段,现有民办幼儿园5所,入园人数不足500人,只占应入园人数的四分之一。

今年4月份镇上两所中学合并为一所,现有教职工77人,学生700多人,有教学班级14个。

 

回龙镇中学(在原回龙二中的校址)

走进校园,是三栋陈旧的楼房。办公楼兼功能室比较好一些。教学楼更陈旧,走进看,四壁空空,只有桌椅讲台和黑板能表明,这是上课的场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城镇的教室也比这里强些。全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还经常不能使用。英语听力的录音机也没有保障。只有校级领导有办公电脑。

 

 

宿舍楼则触目惊心了,几乎所有的窗门都没有玻璃,黑洞洞的敞开着,里面又脏又湿,学生夜里就“露宿”在赤裸的床上。

 

77个教师中,本科学历7人,中专进修本科学历30人,有40人学历不达标。学科结构不合理,数、理、化、音乐、美术学科教师严重不足,音乐和美术课因为没有教师,已经停课不开。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的教学方式没有机会接触到。生活环境落后、收入水平低、待遇偏低,导致教师心理失衡,难以安心教学。

全镇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2400人,80%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如果按照正常情况,回龙中学在校学生数应该是2000人以上,现在实际人数是700多。家庭困难辍学一部分。学校条件太差,稍有能力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县里市里甚至深圳民办学校读书。

我们做了五节课,针对初三毕业年的中考辅导课。龙华中学特级教师周幸泉的语文课,大浪实验学校王振鑫老师的数学课,福田外国语邓颖老师的物理课课,莲花中学杨晓琳老师的化学课,宝安外国语毛新璋老师的英语课。课后,每位老师都和听课教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

 

 

 

之后,我们探访了贫困生家庭。

吴嘉敏,回龙一中高三学生,成绩优异,历次考试都名列全县前百名,今年能够稳妥地考入重点大学。但是,她的家庭是困难户。家里6口人,父母在县城打工,供她和弟弟上学,赡养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去年大水冲倒了家里的房子,到现在没有能力翻盖。如今面对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全家人犯起了愁。

我们心里很沉重,如果她需要,我们应该伸出援手。

 

这次来龙川,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首先,我们作为一级政治组织一个党派团体,应该理性支教。

要在建立支教帮扶学校共同体上做文章,为了充分发挥城镇学校师资优势,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协作帮扶,可建立支教帮扶学校共同体。把短期支教变成长期行为,合理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当地文化发展。集中使用团队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认真严肃地做好一个学校的工作,并在做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发现一些问题而加以改善,以便最大程度的去发挥我们的力量。提升一校,造福一方。

  虽然支教的时间短,但是所有的支教内容都是明确并有针对性的,所有的课程都是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和进程进行授课。支教的目的并不是要教会孩子很多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带到受援学校去,改善学生薄弱的环节,教会他们一些新的并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以此激活受援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很多支教团去了很多地方支教,横向做到很多(涉及的面广),纵向做得很少(深度不够)。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地方,把这个学校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做好,那才是公益最终的目的和意义。

  支教不是体验,也不是作秀,更不是表演,去获得别人的赞美,我们只是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去的学校的硬件设施很好,家访的孩子家庭情况很好,我们更多的关注学校的软件设施如何,贫困孩子的家庭影响如何,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等等。如果孩子们生活在贫困中,不要去同情孩子,他们拥有他们的快乐,儿时的快乐是真的,他们并不会觉得自己可怜。我们也要快乐的去跟他们一起学习生活,因为只有快乐的人才能给身边的人传递快乐。以正确的心态去支教,正确面对各种问题。

    指导学生的兴趣活动。城镇教师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农村学校学生组织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当地的孩子们能学唱一首歌,学跳一支舞,排练一个节目,这样不仅仅能让孩子们能登台表演,也是给孩子们美的教育,心灵的熏陶。内容虽少,但是却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次,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支教者的作用是什么。

贫困山村需要的支教者不仅仅是一个老师、一个教学者,更重要的是起到一个将山村和外面社会连接起来的桥梁作用。他扮演的角色是通过支教改变山村的教育落后的状态,引导当地提高认识,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这样外界能更好地了解和帮助这些贫困山村,同时山村也可以寻找机遇实现自我突破。

因为对贫困地区教育面貌的改变,仅仅依靠支教老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太现实的。比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支教者的桥梁,引起更多的目光关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如果单纯地从教学上来说,短短的一节课对于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学好像作用并不是很大。但是我们的支教活动对当地人来说,引起了巨大的思维冲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影响了他们狭隘的思维。支教者就是一股新鲜而充满活力和爱的血液,虽然短暂但是深入人心。

  支教者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影响部分学生的人生观;支教者能改变部分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态度;支教者能改变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还有,就是到最基层,支教者能做大量的社会调查,架起山村和城市之间的沟通桥梁。

  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支教者走后,能把希望留给孩子自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支教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支教老师走后,孩子们心中依然充满希望。这也是大山里孩子改变命运的一个希望。

再次,支教老师也需要这段经历。

提到支教,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件很高尚、很有爱心的事情,但支教并不只是单方面的‘无私奉献’。对于支教的教师来说,是一次考查自己美德,检验自己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是自己得到进步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丰富自己的职业经历,充实内心世界。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改变了教学对象,教师也会认真观察教育效果,改变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者有了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次打破旧有的教学思维模式,建立全新的模式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