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4-03-18      作者:民进深圳市委员会       来源:办公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潮的逼近,如何养老、何处养老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在我市人口结构快速变迁、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萎缩、政府财政支付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推进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当务之急,是符合国情市情的首选模式。

一、 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总体上看,面临养老服务体系不全、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养老服务设施严重落后,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的局面。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从多方面细化了政策扶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扩大,更多家庭、社会需要的养老服务内容将被引入养老行业,养老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化。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既是发展的必然,也是是符合国家战略之举。当前,依据老年人的居住场所和养老服务资金来源不同,养老模式可划分为以下多种类型。

家庭养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反哺式”养老模式。但家庭养老缺少制度保障,且由于世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和代际冲突。

家政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或老人自己出资,让专业家政服务公司培训家政服务人员,以派遣的方式进入老人家庭,从事家政养老服务。

老年公寓是近年逐渐兴起的一种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老年居住模式。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其重点是解决社区中体弱多病、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家庭的后顾之忧。

社区养老是指根据社区老年人数量和需求,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之家、日间照料室、餐厅、托老所、小型家庭养老院、文化健身活动室等设施,通过“白天进社区活动、晚上回家里居住”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其缺陷在于一些社区机构设施有限、人手不足、内容单一。

机构养老是指国家或民间提供资金,开设养老院、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机构,通过把老人集中到各种养老院“集体”养老,解决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我国在推进机构养老的过程中,已形成国家或集体兴办、集资兴办、政府与非营利机构联办、民间资本兴办等几种投资经营模式,且正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寄家养老是将市区老人安排在经专业培训、取得养老服务上岗证书的、有条件有能力托养老人的郊区农民工家政员家庭进行寄养,以缓解城市居家养老压力。

会所养老模式是一种通过整合商业地产资源开展的养老服务,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融合为一体。

随着养老需求不断释放,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也将不断出现,如近期热议的以房养老等。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年的“拓荒牛”们,如今都相继步入了退休年龄,导致深圳户籍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同时,众多随子女来深的老人也加入了深圳养老大军。由深圳市老年协会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底,深圳60岁以上户籍人口老人有16.5万,非户籍老年人约有50万左右,而且还在逐年快速递增。这样一支庞大的老年人队伍,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组织机构和一个科学完善的养老体系,他们的养老问题是很难解决好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老有所养”,解决好养老问题,是我们地方政府必须要面对的新挑战,也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因此,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市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的现状

目前我市共有31家养老机构,提供5194张养老床位,整体缺口较大。市民政局表示我市已规划了70处养老机构。其中30处在2015年前建成,其他40处在2020年前完成。预计到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将达到2.5万张,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此外,在居家养老方面,对全市低保、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等每月给予300元或500元的服务补助。对独居老人实施“紧急呼援救助项目”,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走失定位等10项服务。未来还将继续探索对长期护理老人的家庭成员给予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以上门入户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照料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难的问题,但要真正把养老问题解决好,光靠多建几所养老院、给老人发放点服务补贴还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是一项事业,就像办幼儿园办教育那样,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做为一个民生大事来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它是一个社会对每一位公民从生到死这个全过程中所要尽的义务,它应该体现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只有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我们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三、加快发展我市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不断集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合力     

要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性,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为重要民生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健全和优化尊老爱老政策,广泛开展敬老爱老的道德教育,增强全社会和家庭敬老爱老意识,营造社会关心支持、个人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良好氛围。深入做好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宣传推广,争取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逐步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鼓励更多的家庭和老年人主动接受各项养老服务。民政部门应积极开展调研,组织有关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制定适合我市养老体系新模式,以科学、民主、依法的态度来进行决策,将其做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建设。

(二)加大投入,着力解决现时中的养老热点问题   

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现有的31家养老院中,尤其是街道办的敬老院,大部分都已陈旧过时,随着老年人口增多及社会养老需求增大,其功能定位已不符合当前需求。二是由于投入不足,各种基本设施设备大多停留在兴建时的档次水平,配套不健全,更新速度慢。三是产权不清。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各街道公办的敬老院均未办理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卫生许可证等,产权不明,建筑物大多没有合法“身份证”。四是性质不明。作为非营利性社会养老福利机构,身份既不是事业单位,也不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无独立法人资格,给机构的运营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五是经费问题。财政拨款占敬老院总收入90%以上,但由于无法纳入财政预算,经费保障不充分。六是街道敬老院的队伍普遍素质不高,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服务水平也不高,不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

目前,市民政局有关《深圳市街道敬老院升级转型试点工作方案(讨论稿)》将对全市街道敬老院全部实行升级转型,并已开始进行试点工作,并逐步全面铺开对其他敬老院升级转型。与此同时,还将大胆探索“公助民营”、“公办民营”等新模式,打破地域、户籍限制,扩大接收老人的范围。目前来看,此项工作进展还不够理想,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大智慧,还要各部门高度重视以及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够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合理整合,优化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市主要的三种养老模式。如何把这三种养老模式办好,是我们要重点考虑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机构养老是补充。从目前这三种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来看,是分割的三个条块,三者之间并没有有机的联系。其实,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一种对老人的长期护理模式,把三者的优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连续性的体系。具体来说就是:长期护理着重于将大部分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留在社区中生活,在自己家中或者其他社区设施中接受长期护理服务。一旦身体孱弱时,可以及时快捷地转到更高一级的养老机构里去,还可以加入医疗服务内容,形成一条龙的服务。

当老人迈进60岁之后,他首先将经历低龄老人(60-69)阶段,此时老人们一般身体很好,只需要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就可以了;在中龄老人(70-79)阶段,老人们可能身体差了,但是家庭内的照料足以应付;到高龄老人(80以上)阶段,可能护理人员、心理人员都要参与进来了。对老人的长期护理体系正是这样一种照护老人全程的服务体系。现在未雨绸缪,优化整合养老服务体系,对深圳未来20年的发展将极有意义。

(四)建设“老年公寓”,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目前,我市的主流养老模式是健康老人与失能、病残老人同居一处,很容易出现心理不良情绪;又由于活动范围及生活圈子很小,使老年人的生活贫乏,根本无法满足老人家的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因此,为解决这一矛盾,现在一些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地早已创办了“老年公寓”社区服务模式,让身体健康的老人在一起发挥他们的特长,通过社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愉悦身心的方式为社会发挥余热,让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都得到全面提高。建设“老年公寓”,可以以社区服务方式为政府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创办以民间资源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功能多样、方便快捷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养老产业,为政府减轻部分财政负担。以“老年公寓”的方式建立老年社区,构建医、食、住、行、乐、学为一体的服务体系,通过公寓出租或购买的方式,让入住的老人,在这里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和完善的社区活动环境。可在旧城改造项目中预留老年公寓建设项目土地,引进民间资本兴办社区养老服务,运用市场机制,引进专业管理团队,进行“老年公寓”的多元化经营,健全老年社区各项服务体系等。

(五)积极作为,建立健全多元化养老服务网络   

除了要制定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配置各类养老设施外,应逐步建立完善我市多元化养老信息服务网络。更新养老服务信息库,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运用信息化网络手段,将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力量、社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优化组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率。创建 “网上敬老院”,可以采用会员制,包括特服会员和普通会员,前者主要是政府“托底”对象,包括高龄离退休老干部、孤老、高龄独居老人、经济困难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等;后者则是普通的60岁以上老人,实现全覆盖。同时,要研究制定我市多元化养老服务规范、操作规程、收费标准等管理细则,保障多元化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六)多元参与,鼓励扶持社会资源进入养老领域     

通过机制创新、职能转变、平台建设、购买服务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源进入养老领域。这样既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能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还能使社会组织和企业得到发展,实现“三赢”。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优惠政策,除按现有规定享受一次性建设补贴、床位补贴、营运补贴外,应进一步落实社会养老机构在用地、用电、税收、电视收视费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和措施,吸纳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按照社会事业社会办、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招商项目中增设养老服务项目。建立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和行业准入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可加强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场所的检查,完善设施,规范管理,杜绝隐患。加强对各级社会养老服务优惠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检验考核,出台并落实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促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七)加强培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作不容忽视。在逐步完善养老体系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把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作纳入到体系建设中来。目前,在这方面问题还是比较大的。据深圳市老年协会反映,深圳养老护理员缺口极大,还有为数不少的护理员并没有得到职业资格培训。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个专业护工与业余护工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比如一个简单的为老人“翻身”,没有受过培训的护理工只知道两臂用力,把老人翻个身;受过培训的就知道,如果先把老人一条腿交叉在另一条腿前,然后再翻身,不仅省力,而且老人翻身时也不感到辛苦。因此,尽快建立一支专业的养老护理队伍,既是完善养老体系的需要,也是提高养老护理水平一个重要标志。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社区养老、居家养老,都需要有一支专业护理队伍,只有这样,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加强和实施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充分借助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机构,做好各等级资格培训,力争实现全部持证上岗。通过开展中、高级技师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人员薪酬合理增长机制,改善和提高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志愿者组织,组织志愿者、居民和单位开展自助、互助服务和邻里守望、相互照应活动,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自愿服务。

为了保障我市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我市的养老方式必定要经历转型和变革,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养老服务新路。加快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必将全面提升我市老龄事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