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雯:关于提升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水平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0-05-27      作者:民进网       来源:民进网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带来巨大冲击,影响深远。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体系的不足和短板。

一、存在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体系体制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存在“重医轻防”现象,投入严重不足,疫情预测预警和分析研判能力逐年下降。体现在:各地公共卫生机构名称、归类不一,职责分工不明;在重大公卫卫生策略研究和传染病防治技术领域经费保障不够;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不足,遇到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分析研判和预警能力不足,不能为政府及时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卫生应急定点救治体系能力不足。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建规模发展,不能达到重大疫情救治要求。体现在:未能有效落实《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普遍存在市区疾控中心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员数量少、队伍结构不合理、防控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部分城市的区级卫生机构甚至被合并到其他机构,在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力和设备保障均无法满足需求;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缺少应对创伤、烧伤和核辐射、生化反应等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点救治医院,应急后备医院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不完善,现有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相关设施设备及检测能力均不足以应对重大疫情。

三是公卫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求。公共卫生医生在学术、平均薪酬、社会地位等方面与公立医院医生差距较大,薪酬待遇不合理、职业成就感低,公卫机构招聘高端人才难、现有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同时,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编制与实际服务人口不匹配,缺口较大。

二、有关建议

一是重新定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认真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重要指示精神,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位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战略部队”,将公共卫生日常工作和应急能力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演,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能力及多方协作能力,加强对公共卫生部门主要领导的专业性考察,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体系在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安全、城市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是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的财政投入。提高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占整个医疗卫生经费投入的比重;提升公卫机构人员总体薪酬水平,落实“两个允许”,实行“财政全额保障、内部绩效管理”;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每年安排重大公卫科研专项经费,支持重大公卫政策制定和重大传染病防治技术推广应用。

三是提升重大疫情早期分析研判预警能力。规划建设传染病联防联控数据中心,建设多源多维疾病监测系统和跨行业、智能化的传染病情报分析系统,实现卫健、公安、交通、海关、通讯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规范流行病学调查流程,增加流调人员编制数量,加强工作培训和实战演练;加强高等级实验室建设,提高新病原体发现和检测技术水平,全面提升重大疫情早期分析研判预警能力。

四是完善传染病疫情应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响应制度,明确分区分级防控策略;完善应急救治医院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应急后备医院运行制度体系;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重点物资目录,加大重点物资储备力度。

五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卫生医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将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等公共卫生重点课程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课程。改革预防医学专业职称分类评审制度,科研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专业型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按需保障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确保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稳定。

(陈倩雯系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深圳市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