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故事|深圳人在喀什——龙华基层委员会会员张华老师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11-16      作者:刘小红       来源:龙华新区基层委员会

支教和支医,是深圳援疆的重中之重。他们的执着,连接着深喀两地,也使得“援疆”二字,有了更热的温度。


在喀什,我的名字叫阿力木江

阿力木江又回来了。

作为“老援疆”,张华已经习惯上了“阿力木江”(意为大学者,编者注)这个维族老师们给他起的名字。原本在深圳观澜中学当着高级语文教师的他,2015年援疆期间,构建了“民语区汉语朗读教学法”和“实践设计”,得到受援地教师和有关领导高度评价。自愿第二次援疆,对他来说,是继续实践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和期望。

2015年,张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深圳援疆支教队成员,在喀什支教的一年中,他扎根课堂,经过反复实践,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科研能力,对民族学校的汉语教学法从理念到课堂模式进行改革,提高了汉语课堂效率和汉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让喀什的娃娃们更好地学习汉语。当汉语朗读教学法理论和课堂实践终于在喀什落地生根之时,短暂的支教工作期限到了。“‘阿力木江’不能辜负这片朴实的土地”,容不得多想,张华就又报名参加了第二次援疆支教。

每天早晨乘坐班车来到学校,只要没有别的工作安排,张华就会深入教室,听学生早读。 哪个班级有读书声,他就进入哪个班级听学生早读,当学生发音不准时,就让学生停下来,让学生跟着自己读。“我把赵元任先生创立的“五度标记法”应用到学生词语朗读中,把调长、调高、调值充分读出来,学生跟着我一个词语一个词语读,等发音准确了,再逐渐加快速度到正常的语速,发音准了,学生很有成就感,读的兴趣也大了。”张华介绍,除了给汉语老师们示范上课,他还给老师们评课交流。

阿布度瓦尔老师是张华的“爱徒”,她告诉晶报记者,自己在张华老师的教导下,教学水平有了很快的提升,而学生们如今的国语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她觉得,像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已经在喀什地区各行各业生根发芽。目前,“民语区汉语朗读教学法”已经在东城教育园区3所高级中学中扎根,4所初级中学中有师徒结对的教师也开始进行课堂实践探索。

 

我能做的,就是让妇女们有病要到医院去

“这里的病人,只要钱用完了,就想着把人拉回去,而更多的,是根本都不到医院来。”魏灵芝说着这些话时,语带惋惜。为了高效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水平,深圳专门投入了援疆医疗资金2500万元,为喀什市人民医院购置高科技医疗设备,改善医院的硬件设施;同时也集中资源,重点帮助喀什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和重症医学科等优势科室建设,推动医院升级;选派3支共37人的柔性医疗小组入疆援助;安排470万元资金帮助塔县人民医院建设传染病科……但即便是这样,有了医疗硬件和软件的配套,亟待提升的,还有当地落后的医疗观念。

作为如今喀什市妇幼保健站的站长,从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妇产科来到喀什援疆的魏灵芝,在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后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深圳援疆3年,共选派支医支教队69人次进疆开展工作。支医队共接诊门诊患者10000多人次,开展包括妇科癌症及微创治疗、影像CT、重症监护、新生儿等在内的新技术、新项目40余项。而魏灵芝的主要工作,就是保障基层妇女的健康。

但工作开展之难,令人难以想象。“(女病人)只要是下了病危通知书,基本上家人都不愿意抢救,都选择说要把人拉回家。因为他们有抢救的这些钱,就可以选择再娶一个老婆。”深圳市一年都可能没有几例孕产妇死亡病例,但在喀什地区,时不时就能碰到。魏灵芝给晶报记者介绍了这么一个案例:一个被基层医生多次告知不能怀孕的结核女病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能基层医生也没有对她说过最坏情况,结果怀孕后还停了结核治疗的药物,最后怀孕4、5个月时大咳血,大人小孩都没了。“建立完善的监护体系和抢救机制很有必要。基层妇女没有基本的医学常识,基层妇女保健很落后,导致一些本可避免的医疗事故不断发生,我们也很着急。”魏灵芝痛心之余,也在尝试着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素质,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太多很基础的知识没能够很好地普及和应用到基层医务人员身上,所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魏灵芝说,刚来的时候,觉得一年时间很漫长,等到大家把相关工作做起来了,发现问题想要把它们解决的时候,一年都快要结束了,有时候真的觉得时间不够用。“医院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医疗问题,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以及基层医务人员的素质提升,才是根本解决喀什地区医疗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