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我市加快打造国际海洋文化名城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05      作者:尹申明       来源:办公室

民进市委会常委、盐田区信息中心主任尹申明反映:深圳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明显,这一优势为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文化是最能凝聚人心的元素,海洋文化作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全民海洋意识提升,促进海洋核心价值观形成,促进海洋旅游发展,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打造国际海洋文化名城,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动融入“一路一带”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圳海洋文化具有独特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但仍存在对我市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海洋文化研究还不够深入,海洋文化产业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优秀的海洋文化成果较少,市民的海洋意识不够强烈,海洋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等问题

建议我市进一步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发展更高水平的海洋文化、塑造海洋文化形象,加强海洋文化色彩,增强海洋深圳在滨海城市的竞争力。海洋文化打造成为深圳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个有力有效领先于其他地区的软环境。具体措施如下:(一)进一步完善海洋文化规划体系。结合深圳在编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已出台的《深圳市海岸总和保护与利用规划》和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海洋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体系,统筹组织协调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科普与海洋文化建设布局,培育更多的海洋文化精品按照国家海洋文化发展纲要,从海洋文化事业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积极落实和争取有利政策,把深圳打造成为海洋文化示范城区。(二)加大海洋科普教育和宣传力度,提升市民海洋意识完善和打造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公园和海洋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结合青少年特点,寓教于游,集旅游和科普于一体,做好海洋科教旅游文章。(三)以海洋文化为纽带,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吸纳世界港口城市文化建设成功经验,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加强对深圳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景观等海洋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整合,提炼深圳海洋文化元素,策划主题文化活动,对“沙头角鱼灯舞”、“疍家人婚俗”、“东部山歌”和“天后宝诞祭典”等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整合包装,提升相关文化内涵和竞争力。利用“中英街文化节”,“天后宝诞祭典”等活动,传承麒麟舞、疍家迎亲舞、九簋菜、妈祖等民俗文化,加强深港澳三地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不断壮大海洋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形成展示形象、宣传文化、推介旅游、通融情感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大湾区及国际合作交流发展。(四)整合海洋旅游资源,寻找文化和旅游可结合元素通过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在旅游产品和景区规划中体现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扩大海洋文化旅游的影响力。依托东部华侨城、小梅沙海洋世界、海滨栈道等资源,构建涵盖滨海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海上运动、科普教育等多元化的滨海休闲体育旅游文化体系,丰富和发展滨海休闲体育旅游文化。(五)培育壮大海洋文化产业围绕“海洋经济”发展主题,大力开发海洋文化艺术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业、演艺业、游乐业、休闲娱乐业,加快推进海洋文化传媒、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信息内容服务、文化会展贸易等领域的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借梅沙口岸重开之机,深化粤港澳合作,积极推进邮轮、游艇等时尚旅游新业态,激发邮轮游艇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六)建设更具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优化蓝色海洋生态文化体系坚持全域统筹规划、全资源整合、全要素调动。积极推进深圳市海洋文化名城国际化城市形象设计、规划,努力将富有深圳市特色的文化品牌、内容、风格、特色和气派,贯穿于国际性滨海城市建设的始终,实现古今融汇、中西合璧、全面创新。规划和利用好重点片区的重建开发,例如,像梅沙片区这样成片重建和开发的片区,应更多地融入海洋文化的内涵,打造高品质的国际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推动具有滨海渔港风情的小镇建设。做好城市公共设施和旅游景点标识标牌国际化改造,建造一批具有海洋文化元素、“海派”风格的公共设施,彰显品质性,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之城,蓝色海洋生态之城。